諾亞舟:喜樂元宵|春節的最后一個節令,新年的第一個月圓
時間:2025.02.12
諾亞舟:喜樂元宵|春節的最后一個節令,新年的第一個月圓
元宵節,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,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,這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“元”意為始,“宵”意為夜,所以命名為“元宵節”。
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,元宵節的氣質很另類,它不同于其他節日更注重親族間的緊密聯結,元宵節是所有人的狂歡,無論男女老幼,都在這一晚走上街頭,盡情歡鬧,也正因如此,元宵節是浪漫的、熱烈的,更是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的。
小朋友,元宵節不只有香甜的湯圓哦,還有許多有趣的典故和民俗,和諾亞舟一起來了解吧~
上中下三元節的關系

關于元宵節的起源,你一定聽過很多版本吧。有人認為這源于漢文帝劉恒平定呂后之亂,為了表示慶祝,將勘平叛亂的這一天定為元宵節。也有人認為在司馬遷創建“太初歷”時,就已經根據上古祭祀太一神的習俗將元宵節確立為重大節日了。
在諸多的說法中,最為自成一派體系的當屬道家起源說。道家解釋宇宙分為天、地、水三界,分別由天官、地官、水官掌管。而三官的誕辰,天官誕辰農歷正月十五日,地官誕辰農歷七月十五日,水官誕辰農歷十月十五日,則分別被定為上元節、中元節和下元節。
三元節所承載的內涵和意義有很大不同。正月十五上元節,天官賜福,人們在一年之始慶祝著團圓美滿,祈禱著天降祥瑞。七月十五中元節,地官赦罪,民間則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。十月十五下元節,水官解厄,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拜水官大帝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。
小湯圓背后有大故事

小朋友,你喜歡吃哪種口味的湯圓呢,芝麻、花生、紅豆還是咸口?可不要小看這一顆顆圓滾滾的團子哦,它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啦。
相傳,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又善良。有一年冬天,大雪漫天異常寒冷,東方朔到御花園里折梅花,卻發現一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,東方朔把她救下來問過之后才知道,原來這名宮女叫元宵,自從進宮,就再也沒見過家里的父母和妹妹,非常思念,以至于產生了輕生的念頭。東方朔非常同情她的遭遇,就向她保證一定讓她和家人團聚。
于是,東方朔便在大街上擺了一個算卦攤,給所有來占卜的人的簽語都一樣——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,大家都很害怕,這事兒傳到了漢武帝耳朵里,他連忙喊來東方朔,讓他想想辦法。
這正中東方朔下懷,他假裝思考了一下就說:“聽說火神君最喜歡吃湯圓,宮里有個宮女元宵不是最會做湯圓嗎?可以讓她在正月十五晚上做好湯圓,上供給火神君,再讓家家戶戶都做好湯圓,一起敬奉火神君。還要讓京城里的百姓,在正月十五晚上點鞭炮、放煙火、掛燈籠,好像起火了一樣,應該就可以瞞過天上了。”
就這樣,到了正月十五夜里,滿城張燈結彩,非常熱鬧,元宵的父母和妹妹也來到京城,和她團聚。
這樣一個機智、溫情的故事背后,折射的是中華民族對親情的重視和對團圓美滿的期盼與向往。
而回到歷史記載中,關于元宵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宋代。最初元宵被稱為浮元子、圓子、乳糖元子和糖元,從《歲時廣記》等歷史資料中,我們能夠確定,元宵作為上元節的節慶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。
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

元宵節可謂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,賞花燈、猜燈謎、游龍燈、踩高蹺、舞獅子、劃旱船、放煙花等等民俗,都可以在元宵節見到,熱鬧非凡。
賞花燈
元宵節又叫燈節,而花燈則是指各種精美巧妙的造型,包括宮燈、獸頭燈、走馬燈、花卉燈、鳥禽燈等。在燈光的海洋里,人們盡情欣賞、游玩,享受著節日的歡樂。
猜燈謎
猜燈謎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娛形式。單純的賞花燈已經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,于是就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,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,讓游人猜,猜中的不僅能收獲艷羨和喝彩,還有小獎品。
在沒有太多娛樂項目的古代,猜燈謎為勞動人民帶來了許多精神享受。
游龍燈
龍是祥瑞的象征,將花燈做成龍的樣子,舞之蹈之,既是一種表演,更是一種祈福。
最早的游龍燈記錄,是漢代張衡的《西京賦》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。而據《隋書·音樂志》記載,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《黃龍變》也非常精彩,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。
踩高蹺
踩高蹺,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。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,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。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《列子·說符》篇:“宋有蘭子者,以技干宋元。宋元召而使見其技。
舞獅子
舞獅子起源于三國時期,是非常受歡迎的民間藝術,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
舞獅子一般需要三個人完成,其中兩人扮成獅子,一個獅頭、一個獅身和后腳,第三個人則是引獅人,引導獅子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。
在玩法上,舞獅子有文武的區分,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,有抖毛、打滾等動作,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,有騰躍、蹬高、滾彩球等動作。
劃旱船
劃旱船,也稱跑旱船,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動作,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。
旱船不是真船,基本上是用兩片薄板,鋸成船形,以竹木扎成,再蒙以彩布,套系在姑娘的腰間,如同坐于船中一樣,手里拿著槳,做劃行的姿勢,一面跑,一面唱地方小調,邊歌邊舞。
走百病
古代有正月十五“走百病”習俗。元宵節晚上婦女們相約結伴出游,見橋必過,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。也叫游百病、散百病、烤百病、走橋等,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,有的在十五,但多在十六日進行。
明代劉侗《帝京景物略》中有:“婦女相率宵行,以消疾病,曰走百病,又曰走橋。”
過完元宵節,年就真的過完了
新的學期就要啟程
親愛的小朋友,吃一碗香甜的湯圓
為即將踏上新征程的自己
注入滿滿的活力吧
我們開學見!